學術活動, 展覽

林欣怡〈考聲誌〉新竹美術館《 擺態 》展出

林欣怡〈考聲誌〉新竹美術館《 擺態 》展出

 

 

三聲繡
[ Phìn-ôn-hi ] — [ 泉州閩腔 ] — [ ‘Amis ]
Sound Weaving Map

 

新竹美術館:https://www.hsinchucitymuseum.org/exhibitions-s-current/75
3D展間線上看:https://artogo.tw/#/exhibition/hsinchupose/exhib_3d

 


 

【新竹擺態-Hsinchu Pose】

✸ 展期|2020/10/22 (四) – 2021/1/22 (五) (免費參觀,週一及民俗節日休館)
✸ 地點|新竹市美術館(新竹市中央路116號)
✸ 策展人|湯景光
✸ 藝術家|近藤悟 、林欣怡
✸ 特別感謝|Epson、Lightbox攝影圖書室
✸ 指導單位|文化部
✸ 主辦單位|新竹市政府
✸ 承辦單位|新竹市文化局
✸ 策展團隊|恆禾藝創

 


 

《考聲誌》採集新竹市區閩南人、客家人、原民等三族群的聲線口述,構成山、海、平地三路線多語並置的「三聲繡」,三個考察路線以客家詩人杜潘芳格的詩作《平安戲》、新竹古賢王先生廟與代天府聖軍堂滕井少佐神像的地方口傳敘事、以及原民吟唱作為散點尋訪的起點,「織聲」為地方聲語交互糾纏的「跨群」(meshwork)結構,此聲語結構由各種不同的「群體」(network)交互重疊,形成多面向的網格組織,具有各自的語感特質。《考聲誌》之聲繡工法以客家獨特的「看花繡片」為參照繡法樣式,布面以氰版攝影(藍曬)製作,揀擇聲音採集地的臺灣古地圖與花布作為曬版圖樣,曬後將閩客原三種不同語言之單詞拼音手工繡於布面中心,作為讓觀者觸發聲語的位置的提示,觀者須持磁鐵靠近單詞繡方能聽到聲語。這些敘事包含了不同族群之間不斷轉化、交互影響的「行徑」、「軌跡」、「路線」、「聲步」,而聲繡片則是此「身觸」、「聲步」的交織疊合,共構為觸覺地誌。散點採訪對象的肖像,皆局部覆蓋了感溫油墨,觀者需透過觸摸平面方能閱讀到其名其語。

 

左|客家看花繡片(圖片來源:中壢文史工作室)   .    右|三聲繡,竹籠、銅線、電路板、磁鐵、刺繡、氰版攝影於四重紗

 

 

無論是客家詩《平安戲》、原民吟唱或者地方靈感軼事,《考聲誌》的尋訪重點皆圍繞在不同族群的「語感」,名為「語感」,不僅是因為新竹市山、海、平地/閩客原三種地貌距離極近,從地貌挪移變形的語言疆界也快速地分歧匯聚,不同語言系統與腔調在此交織、混合、穿透;也因為每一次尋訪的對象因其所處位置而讓語意指涉更為複雜,這些語意表述了腔調敘事,也夾帶了聽覺之外的氣味、觸覺與感官連結。《平安戲》充滿了聽覺、樂曲、慶典、以及客家族群的日常食物與峨眉茶香、古賢里與代天府聖軍堂的耆老皆經歷過二戰的新竹空襲,泉州閩腔的語調繚繞在耆老們敘事地方靈驗故事時的空間中,同時也滿溢在與廟方義工共食的菜餚間、在尋訪那魯灣部落時,採集吟唱亦是發生在小慶典的吃食之後。發話者與受話者彼此交換著語言的顆粒雜訊,這些雜訊糾纏為一個不同文化核心的「生態複合體」(Ecology complexity),共享著相異的聚落、地緣環境、技術及組織。在這些感官經驗中,身體的最大器官「皮膚」作為生產感性地理經驗的第一道「膜」,它是身體在環境中移動並拾取和操縱物體的能力。觸摸可以是被動的和主動的,是身體和世界的並置,透過觸覺,我們探索環境中「物」的大小,形狀,重量,質地和溫度。觸覺受到身體可觸範圍的限制,它是感官中最明顯「交互作用」的感覺器官。保羅.羅德威(Paul Rodaway)在《感覺地理學》(Sensuous Geographies)中所指陳的「觸覺地理」(haptic geographies),提及觸覺作為一種主動感,它與身體的移動能力整合在一起,並特別關注觸覺在空間感知和與地方關係中的作用。此「身觸」、「聲步」雖不必然是持續有所反思的有意識的過程,但涉及了景象、氣味、觸摸、聲音等持續疊合開展、交織的環境感知,正是透過這一切,主體性與意義才得以迸現。